河北省徐水縣簡介:徐水縣地處太行山東麓,河北省中部,屬保定市管轄。東與容城縣、安新縣交界,南與清苑縣、北市區為鄰,西與滿城縣、易縣接壤,北與定興縣相連,總面積723平方公里。
徐水縣旅游景點:清溪印月、長虹夕照、閘崖觀魚、公園晚眺、崇宮對峙、象山勝雪、晚松竟秀、綠水芙渠、南莊頭遺址、瀑河遺址、韓家營一區遺址、遂城古城遺址、防陵墓群、大馬各莊漢墓等。
徐水縣地方特產:
【漕河驢肉】徐水漕河是保定驢肉的發源地。漕河驢肉迄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,文化底蘊深厚,可謂婦孺皆知,聞名遐邇,享譽京津石乃至華北,知名度很高。據“徐水縣新志”載,在宋時,漕河是一條運糧的河。五八年徐水修水庫時,曾在漕河航道上挖出大木船的殘骸。漕河村當時還是進京官馬大道的經由之處。
傳說當時漕河一帶有漕幫兩股敵對勢力,漕幫運糧,鹽幫運鹽,雙方矛盾很深,經常兵戎相見。漕幫俘獲鹽幫馱貨的毛驢,無法處理這一戰利品,就宰殺掉煮肉吃。這樣,漕河驢肉興起,當地形成吃驢肉的習慣。在實踐過程中,煮肉師傅們不斷總結經驗,從相驢估重,宰殺分割,直至配料煮肉,目臻成熟,頗具特色,形成了獨特的加工秘技。煮出的驢肉大塊成形,色澤紅潤,香味濃郁,表里如一,熟度透徹,酥軟適口。更多的當地人以此為業,賣驢肉火燒,漕河驢肉知名度不斷擴大。
【驢肉火燒】火燒為一種面食,一般為死面做成(注:死面為未經發酵的面粉,經過發酵的面粉叫做活面,用活面做成的類似東東稱為“燒餅”),將其在餅鐺里烙熟后,架在灶頭里烘烤,使其外焦里嫩,別具風味;趁熱用刀劈開,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,是最正宗的吃法。另有肉湯加淀粉熬制的燜子夾入火燒佐食,其中以保定南部定州地區的燜子最為美味和著名。有些廚師會加入驢板腸提味,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。 驢肉是一種典型的低脂肪、高蛋白的食品,其100克所含蛋白質高達18.6克,遠遠高于豬、牛、羊肉的蛋白質含量,而脂肪含量僅為0.7克,且鈣、磷、鐵含量也相對較高,俗話說“天上龍肉,地下驢肉”,可見驢肉的地位。“驢肉火燒”所用驢肉的選擇極為嚴格,而其中更以驢臉部的肉最為細嫩和講究,經過精細的加工而成的驢肉,配以剛剛出爐的、脆軟的火燒,再配上保定三百年老字號的“槐茂”醬菜和小米粥,吃起來回味無窮。
徐水縣民俗風情:各家各戶敬奉天地、土地、龍王、灶君、財神、菩薩等諸神。請偶像、置神龕。逢年過節,擺供燒香。遇有災難,祈蒼天保佑,求菩薩慈悲。新婚拜堂,先拜天地,后拜父母?;榫貌挥?,焚香許愿“拴娃娃”,求子孫娘娘賜子。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王,求其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。不管趙公元帥能否招財進寶,窮家富戶不敢怠慢,終年侍奉,祈求發財。遇有大旱,拜龍王求雨,俗有“十二童男,十二童女,十二寡婦掃河底”之舉??h內個別村有到容城縣野橋村求雨之習。村民自愿捐款籌資,設龍臺,敲鑼鼓,頭戴柳枝,眾人前往。沿途燃放鞭炮,路人相隨,隊伍可達千人。1949至1978年敬神陋習基本改變。1979年始有回潮,某村鬧“圣水”治病,結果喝了拉肚子。1982年夏,本縣有5村上千人出動,仿舊習到40里之遙的容城縣野橋求雨。村設香堂,立龍王圣母神位,附近村民前往焚香布施或搭臺唱戲,接親待客,實則勞民傷財。后經有關部門干涉而止。近年,縣內修建廟宇之風回潮,居民燒香供佛者漸多。一些有錢人,花數百上千元購佛像供之。前往易縣后山廟、清苑縣國公營廟焚香者從農村百姓擴大到工人干部,甚至動用公車。此風當剎。
徐水縣知名人物有:中國工程院院士——師昌緒;現任沈陽鐵路局科學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——劉宗武;現任清華大學工程熱物理實驗室主任、副教授——趙文華等。
徐水縣的歷史文化:西漢置北新城縣;北魏改稱新城縣;北齊廢置;隋重置遂城縣;唐屬易州;金升遂州;明改安肅縣。1914年因與甘肅省安肅道重名,改為徐水縣,蓋因境內有徐水流經而得名。徐水歷史悠久,新石器早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。1986年,在南莊頭遺址發現一批動物遺骸、植物種子、石器、陶片和人類生活、生產遺跡,經國家考古權威部門鑒定認為,該遺跡晚于山頂洞人早于磁山文化,距今一萬年左右。填補了中國北方舊石器晚期至磁山、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,該遺址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徐水地當沖要,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河北省徐水縣人民政府網站(中國·徐水--徐水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):www.xushui.gov.cn
河北省徐水縣網站鏈接: 徐水信息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