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道光年間,這里設有炮臺,第一、二次鴉片戰爭,這里留下了抗外御侮的光輝業績,1963年9月7日沙面進行基建時,還挖出了兩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廣州城防炮,一門是道光二十一年(公元1841年)在佛山鑄造,重六千斤。這兩門炮至今仍然陳列在沙面面對白鵝潭的岸邊。它將作為廣州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見證,永垂于后世[1] 。
沙面(2張)
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,1842年清政府被逼簽訂了喪權辱國的《南京條約》,英國從此打開了武裝入侵中國的大門。1856年英、法帝國主義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。1857年(咸豐七年)英、法聯軍侵犯廣州,廣州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抗。1858年(咸豐八年)英法聯軍北陷大沽,進迫北京,清政府屈膝投降。同年廿六,廿七日咸豐帝派大學士桂良、吏部尚書花沙納為全權代表,與英、法分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《天津條約》。
1859年在廣州的英、法國,陰謀在廣州建立侵略基地,他們看中了沙面這面對白鵝潭、進可攻、退可逃的有利地形。由英國官方人物叫柏克的,出面向清朝在廣州的政府交涉,強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,用人工挖一條寬四十米,長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涌(即現沙基涌),與陸地分開,使沙面成為一個小島。同時,在沙基涌北面開辟道路,定名沙基,俗稱鬼基(現六二三路),并建東、西二橋來往沙面。他們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臺,將防城炮及炮臺基石投江中,并加填沙礫土石,修筑堤岸,作為他們居住,經商之地。這一工程耗費達白銀二十多萬兩,全部由清政府撥款開支。1861年9月3日(咸豐十一年七月廿九日)英、法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《沙面租借條約》[1] 。英國占有沙面以西8成租界,約264畝,余下東面約66畝歸法國占有。兩國各自范圍內均有一橋與中國大陸(華界)相通。規定沿沙面河涌寬90英尺,貼近沙面的45英尺范圍屬于沙面租界。中國船只不能停泊。至19世紀末,沙面租界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各種公共設施的獨立于廣州城的城區。[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就送梧桐子“”支持吧!
已獲得0個“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