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輩給長輩磕頭。民間有“大年下的頭,馬虎不得”的說法。小輩磕頭時,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稱,如說:“爺爺,我給你磕頭了!”一人一拜,既不能一次呼兩位長者的尊稱,給兩位長者同時磕頭,也不能兩人同時給一位長者磕頭。對此,民間亦有“大年下的頭,一個磕了一個磕”的說法。舊俗講究三跪九叩,如今多數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禮,也有的是只磕一個頭。小輩給長輩拜年時,長輩面帶笑容,欣然受禮。拜完年后,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。用意在護持后代,健康多福。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婦,則長輩須給新媳婦很可觀的壓歲錢,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,視自家經濟情況而定。婆母還要另外賜給新媳婦一塊上等布料,希望媳婦繼承針黹。
互相拜年。只拜人、不拜祖。無論近拜還是遠拜,主人家都要盛情接待,招待客人到家里喝茶抽煙,品嘗糖果。對于前來拜年的孩童,要贈給禮品,或糖果一類零吃,或鞭炮一類玩物,或零錢作為壓歲錢。小孩子拜年,總是滿載而歸。城市機關、企事業單位職工過年,盛行團拜。共聚一堂,互相祝福。拜年時街上碰到人,均要拱手作揖,互相祝賀,多為“恭喜”、“發財”一類吉祥語。拜年活動,子孫尊敬老人,長者慈愛幼小、平輩互相尊重、人與人真誠祝愿,和諧了人際關系,加深了感情聯絡。
春節這一天,家家習慣吃餃子。餃子諧音角子,角子是古代一種錢幣。餃子的形制又好象元寶。元寶是古代一種較大金銀錠。大年吃餃子,取意一年四季招財進寶。民間煮餃子時講究忌諱吹冷風,所以不拉風匣,全憑柴燒。民間有“人家發旺、全憑燒上”的俗語,指的就是這件事。燒柴講究要燒芝麻秸桿。一方面芝麻稈燃燒時悅耳的響聲,好像一連串發財的發、發、發聲音,另一方面又取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喻義。餃子煮破了要說成是掙了,不能說破了。吃飯前要鳴炮示知。第一碗飯要敬供祖宗神靈。全家人入席要請家長坐首位。第一盅酒要由家長致祝酒辭。盛飯時,不能讓鍋里空了,要留有看鍋的飯菜,意喻取之不盡。有人吃著包有蓮子的餃子,表示連年有馀;吃著包有紅棗的餃子,表示早交好運;吃著包錢的餃子,表示錢財兩旺。不管誰吃著,大家都要表示祝賀。如果是小孩吃著,全家人格外高興,祖、父輩還要特殊贈送禮物予以祝賀。山西素有“葷年素臘八”的說法,春節,家家以肉做席。多為豬、羊肉。如今生活好了,雞、鴨、魚已經是常見的春節食品了。
春節這一天,民間忌掃院,忌洗衣,忌使針。嫁出去的姑娘忌在娘家過年。特別忌說有礙吉利的話。除夕晚上,大人們就一再叮嚀孩子,年初一要特別歡樂,不要使小性子,說話要盡說好話。春節,大人禁忌打罵孩子。家庭主婦特別小心謹慎,防止打碎盤碗,萬一失手,打碎碗盤,不要說話,悄悄將碎片揀起來,扔到井里或窖里。春節雞、鴨不出窩,喂以上等飼料。晉北地區春節這一天忌挑水。晉南一些地方卻講究春節或初二日要從外面挑一擔水回家,象征著招財進寶。
從春節的下午開始,村里興辦的傳統社火或秧歌,便開始正式表演。首先在本村娛樂,挨門挨戶拜年賀喜。主人家要用煙糖招待。上一年曾發生死傷災病的人家,要邀請社火隊進院表演,稱為沖喜。上一年曾娶媳婦、生小孩的人家,也要邀請社火隊進院表演,稱為賀喜。沖喜與賀喜,主人的招待費特別大方。本村拜年結束后,還要到臨近村莊活動,一直到元宵節掀起高潮。晉南與晉西北不少縣要持續到二月初二日。不參加社火活動的人們則開展下棋、打撲克、玩麻將等游藝活動??h城要舉行春節長跑活動,參加人數眾多,有年過花甲的老人,也有佩戴紅領巾的少年,熱鬧空前。
NO12. 山西民間立春風俗
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,俗稱“打春”。
立春,有時在農歷十二月,有時在農歷正月。一過立春,就意味著冬季結束,進入了春天。
我國自古為農業國,春種秋收,關鍵在春。民諺有“一年之計在于春”的說法。舊俗立春,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,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。天子要在立春日,親率諸侯、大夫迎春于東郊,行布德施惠之令?!妒挛镉浽酚涊d:“周公始制立春土牛,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。”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,意在鼓勵農耕,發展生產。
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:“春日春風動,春江春水流。春人飲春酒,春官鞭春牛。”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。
舊俗立春前一日,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,一稱春官,一稱春吏。沿街高喊:“春來了”,俗稱“報春”。無論士、農、工、商,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。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,可以隨便拿取貨物、食品,店主笑臉相迎。這一天,州、縣要舉行隆重的“迎春”活動。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;中間是州、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,皆穿官衣;后面是農民隊伍,都執農具。來到城東郊,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與春牛。到芒神前,先行二跪六叩首禮。執事者舉壺爵,斟酒授長官,長官接酒酹地后,再行二跪六叩首禮。然后到春牛前作揖。禮畢,與來時一樣熱鬧,將芒神、春牛迎回城內。
第二天立春時分,地方長官仍率僚屬、農民鞭春。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。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,初獻爵、亞獻爵、終獻爵。然后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,禮畢回署。眾農民將春牛打爛。
現在,城里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,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。立春前,用泥塑一牛,稱為春牛。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,舊說可以不患癥病,今已成為娛樂。立春日,村里推選一位老者,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,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。然后眾村民將泥牛打爛,分土而回,灑在各自的農田。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“宜春”二字。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涂耕牛角,傳說可以避免牛瘟。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涂灶,據說可以祛蚍蜉。
立春節,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,稱為“春牛”。送往各家,謂之“送春”。主人要給“送春”者以報酬。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,然而卻是皆大歡喜。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。黃色代表土地,春牛代表農事,俗稱“春牛圖”。
立春節,女孩子剪彩為燕,稱為“春雞”;貼羽為蝶,稱為“春蛾”;纏絨為杖,稱為“春桿”。戴在頭上,爭奇斗艷。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,喜歡交換這些頭戴,傳說主蠶興旺。鄉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,名為“春娃”,佩戴在孩童身上。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,內裝豆、谷等雜糧,掛在耕牛角上,取意六畜興旺,五谷豐登,一年四季,平安吉祥。
立春節,民間習慣吃蘿卜、姜、蔥、面餅,稱為“咬春”。運城地區新嫁女,娘家要接回,稱為“迎春”。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。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就送梧桐子“”支持吧!
已獲得0個“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