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td id="dgq68"></td>

    <acronym id="dgq68"><label id="dgq68"></label></acronym>
    <pre id="dgq68"><label id="dgq68"></label></pre>

    琵琶寫語番成怨,“栲栳”量金買斷春

    家鄉區縣: 大同市城區

    莜面栲栳栳(栲栳kǎolǎo)是山西,以及河北高寒地區尤其是壩上地區著名的漢族面食小吃,屬于西北主食。栲栳是指用柳條編成,形狀像斗的容器。也叫“笆斗”。“栲栳栳”是用莜面精工細作的一種面食品,因其形狀象“笆斗”,民間叫“栳栳”。是用竹篾或柳條編制成的一種上下粗細一致的圓框,形狀象斗,是農家專門用來打水或裝東西的一種用具,因“栲栳栳”形如“笆斗”故得名。唐寅有詩云:“琵琶寫語番成怨,栲栳量金買斷春".

   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。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是將莜面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,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,食指卷一個,做成如“貓耳朵”似的筒狀形,長寸許、薄如葉、色淡黃。做好后,挨個站立并排在籠內酷似蜂窩。然后像蒸饅頭一樣蒸熟,熟時即香味撲鼻,吃時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調和,使人聞之垂涎,胃口頓開,食之香醇異常,回味無窮。

    一、制作要點:

    有三:一和面、二搭卷、三掌握火候。
    莜面必須滾沸的開水和面坯,開始和面邊倒水邊攪拌,使莜面雪花狀時,也就是面盒內只有十分之一的干莜面,稍涼即可用手和成面團,用濕布蓋住稍許時間,揪成小塊再放入蒸籠里蒸熟取下,趁熱搓條,揪成貓舍形狀的又薄又勻的片兒,接著用手揭起搭在二拇指上卷成筒形,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立在已備好的蒸籠上,象蜜蜂巢一樣,放在沸水鍋上蒸10分鐘即熟。蒸時要注意火候,火候不到“栲栳栳”不熟,吃著帶沙感,蒸得過火了“栲栳栳”則軟癱立不起來,吃時則無筋,味欠色減。

    二、營養價值:

    1.莜面的營養價值很高,含的鈣、磷、鐵、核黃素都相當多;

    2.制作精致,吃著有筋,耐饑抗寒,富有營養;

    3.莜麥不僅有耐饑抗寒、保肝、保腎,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,而且還有強體、健腦、清目、美容之功能,常食可提高智力、降低膽固醇,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。

    它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,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物。

    三、民間傳說:

    隋文帝楊堅偏信奸佞之言,要立次子楊廣為太子,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,被貶為并州(太原)留守。途經靈空山時,不料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,只好借宿靈空山古剎盤谷寺,生下公子李元霸。李淵滯留該寺,常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。一日,老方丈對李淵說:“我夜觀天象,近日天下大亂,群雄惡戰,將軍應養精蓄銳,將來必成大業。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,吃了之后定會精神煥發,體強力壯“。午時將莜面“蜂窩 ”筒筒端了出來,李淵蘸上辣椒吃后, 頓覺神清氣爽,便問是什么飯。老方丈說是用莜麥面做的,形似“蜂窩”,所以當地老百姓稱其為“莜面窩窩”。后來李淵當了皇帝,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主持。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,路過靜樂縣,看到當地盛產莜麥,便把制作“莜面窩窩”的技術傳給靜樂人。從此莜面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。后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象存放東西的直筒“栳栳”,故將窩窩改稱為“栲栳栳”。

    歡迎訪問我的主頁!

    我的能力秀主頁:http://wm23.cn/leigirl

    我的梧桐子主頁:http://www.therockandtherabbi.com/uc/09356780.html

    旭蕾458(2015-05-07) 評論(0


    文章內容由網友提供,不代表本站觀點

  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就送梧桐子“”支持吧!

    已獲得0個“

  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

      <td id="dgq68"></td>

      <acronym id="dgq68"><label id="dgq68"></label></acronym>
      <pre id="dgq68"><label id="dgq68"></label></pre>